被日本掠奪的13件絕世書法,件件珍品!
点上方蓝色字体一键关注书画 | 篆刻 | 鉴藏 | 国学 | 人文 | 历史
這些人間至寶,大多是古代流入日本的,如《菩薩處胎經》等,是世上現存最早的寫經墨迹。有些則是二戰時期被日本搶去的,還有更多的中國古代至寶,因來路不光明而被日本人雪藏。這裏舉凡絕世書法一十三件,以飨讀者。
王羲之《頻有哀禍、孔侍中、憂懸帖》
日本前田育德會藏

《頻有哀禍帖》摹本,紙本。縱26.9厘米。3行,20字。行書。字間傾側、俯仰、鈎連,筆畫輕疾、圓轉、牽引,結體多有取橫勢者。
釋文: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 纸本。纵26.9厘米。6行,42字。行书。《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日本东京前田育德 会藏。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憂懸帖》釋文:憂懸不能須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報。大意:挂念懸思片刻也不得釋懷,因此,意欲遣書發信以獲取你的近況。
王羲之《寒切帖》
日本私人藏

王羲之《寒切帖》,縱26厘米,橫21.5厘米。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 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王羲之《遊目帖》
日本廣島安達萬所藏

王羲之《遊目帖》又名《蜀都帖》,纸本摹本,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此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 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 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王羲之《大報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此帖摹本长25cm、宽10 cm、三行共24字,为尺牍的一部分。
摹本为日本私人收藏品,后由东京国立博物馆陈列科科长、书法史专家富田淳先生对此帖作了鉴定,命名为《大报帖》 。
王羲之《妹至帖》
日本中村富次郎藏

《妹至帖》爲唐代根據東晉王羲之書法作品雙鈎廓填的摹搨本。因其篇首的"妹至"兩字而得名。
日本東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1973年在“昭和蘭亭紀念展”上首次公開于世。《妹至帖》與其它王羲之墨迹本(唐摹本)用筆不盡相同,此帖書風暢達、圓勁。
智永《真草千字文》
墨迹 日本私人藏

智永,本姓王,名法極,陳、隋間會稽人。是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
明董其昌《畫禅室隨筆》說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沈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赵孟頫 《仇锷墓志铭》
日本陽明文庫藏

卷高:37.2厘米,共一百九十二行,满行六字,并篆题引首《有元故奉议大夫福建闵海道肃政廉访副使仇府君墓碑铭》二十四字, 其中“建闵海道肃政廉访”八字原已损缺,系后人为之补书。日本陽明文庫藏。
《仇锷墓碑铭》于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书,是其晚年力作。运笔方整有力, 遒丽老健,一笔不苟,骨气深稳,与常见赵书妩媚甜润不同。赵孟頫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好。此书是他楷书代表作之一,他的楷书用笔流畅随意,但又出规入矩,法度森严,其结体疏朗俊秀,飘逸洒脱,几乎无瑕疵可言。
康裏巎巎《自作七言古詩》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康裏巎巎[náo],蒙古族(康裏部),元代著名少數民族書法家。以書名世,書與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齊名,世稱“北巎南趙”,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
王铎書軸
日本京都藏

王铎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爲主,此外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爲深入,師古臨帖是獨具特色。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铎"。
10
倪元璐《贈止吉甥詩軸》
日本高木聖雨藏

倪元璐的書法靈秀神妙,行草尤極超逸,最得王右軍、顔魯公和蘇東坡三人翰墨之助,用筆鋒棱四露中見蒼渾,並時雜有渴筆與濃墨相映成趣,結字奇側多變,書風奇偉,後人對他有“筆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勢足、意足、韻足”之“三足”的稱譽。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書風,創造了具有強烈個性的書法,與黃道周、王铎鼎足而立,並稱“明末書壇三株樹”,又與王铎、傅山、黃道周、張瑞圖並稱“晚明五大家”,成爲明末書風的代表。
11
鄭板橋行書軸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鄭板橋(1693-1766)是清代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善詩工畫,書法別具一格,有詩書畫“三絕”之稱。《行書軸》是鄭板橋書法的代表作“六分半書”,世人稱“板橋體”。
12
祝允明《出師表》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祝允明《小楷前后出师表》 ,彩笺本,书于明正德九年(甲戌,1514年)四月,尺寸:纵22.0厘米。横102.5厘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
《出師表》又稱《前後出師表卷》手卷,前表32行,後表31行,每行20至22字,自跋3行,共66行,時祝允明55歲。
祝允明自識雲:“正德甲戌四月十二日,華中甫過吳訪余,出示趙榮祿所畫武侯圖,惜失後二表,強余書此。真似煉石補天,恐不免識者之诮也。長洲祝允明識。”
此書補配趙孟頫畫諸葛武侯圖之後,用锺繇書體書之,達到了形神畢肖的境地。此帖取法魏晉,得力于锺繇筆法、結體。
用筆渾厚沈實而不失靈動,富于變化,力去輕飄浮華,時露行書筆意,將锺繇的古樸,歐顔的遒勁、謹嚴、雄健、老辣熔鑄于筆下;結體平正,體態寬博敦厚,意態自然;章法以烏界格,豎成行,橫無列,錯落自然,通篇表現出端莊、凝重、厚實的氣氛。翁方綱有跋雲:代能具晉法者,自南宮生(宋克)開其先,惟枝。指允明小楷如豐肌妃子著霓裳衣,在翠盤中舞而驚鴻。
13
《菩薩處胎經》
日本京都知恩院藏
世上僅存的西魏墨迹

《菩薩處胎經》
價值:人間傳世最古老的寫經
年代: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
質地:紙
流入日本時間:古代(唐代)
收藏地:京都知恩院
《菩薩處胎經》是西魏大统十六年年间的国宝级别经书,它是人世间手手相传的最古老的经卷,而且可能也是世上僅存的西魏墨迹,价值无可估量。此卷为西魏大统十六年陶仵虎写造,字大如豆,书法为北碑一派,笔意自如,全无石刻方拙之态,其超凡入圣之处,实有不可思议之妙。
您怎麽看?
請跟帖留言!
圖文來源:網絡...







發表評論 评论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