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4月份,香港蘇富比古代书画 “石渠寶笈” 专场拍卖上,有一元末明初时期的草書卷拍出了高价,最终是以2.5亿港元的惊人高价成交,远远超出了拍卖前所估值的价格逾价20倍之多,同时也创下了蘇富比中国书法品类的历史最高价。

而此草書卷就是饒介写的《草書韓愈柳宗元文卷》,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次的主人公饒介其人吧,对于此人相信对他了解或知道他的人很少,若不是此次拍卖会上拍出如此高价,相信在现在的书法圈之中也少有人能关注到他。
他字介之,號芥叟、醉樵,江西省臨川縣華蓋山人,故自號華蓋山樵。他出生于元代的一個普通家庭,相傳是康裏巎巎的徒弟,見于解缙《書學傳授》記載:“康裏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素、饒介得其传授”。

少年时的饒介自小就接受了教育,他的才华很快便崭露头角。青年时期的饒介,凭借着对文学和书法的熱爱,开始在江浙一帶遊學。
那时的江浙地区,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云集,这为饒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环境。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与当地的文人广泛交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在衆多的文人中,楊維桢对饒介的才华尤为赏识。楊維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在诗文和书法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得到楊維桢的提携,饒介得以进入更广阔的文人圈子,他的名字也开始在文坛上传播开来。然而,饒介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对书法的熱爱促使他不断深入探索。


他的書法從此帖便可以看出其書技之高超,也明顯可見是學懷素的笔法,他把懷素那种狂放洒脱的感觉,和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筆法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
看他的字,起筆的時候總像從空中順勢而下,筆尖斜著輕輕落在紙上,特別有動感。而運筆的時候,筆鋒大多保持在筆畫中間,寫出的線條力道十足,就像用錐子在沙地上刻畫一樣,紮實又有力量,質感特別厚重,還帶著一種溫和有力的韻味。當然,筆畫裏也少不了那種清爽飄逸的細微筆絲,顯得靈動又自然。

他的這帖書作是在至正二十一年也即1361年创作的,当时饒介刚担任淮南行省參知政事,之後爲了躲避戰亂來到了姑蘇。此作的内容是其用草書录抄的韓愈的《送孟東野序》和柳宗元的《梓人传》,可见其书风是习得懷素的《大草千字文》和《自敘帖》,筆法豪放不受拘束,線條十分優美,看起來就像狂風呼嘯、萬馬奔騰,還形成了飛白的效果。

作品开头的《送孟東野序》,是用 “二王” 的笔法来起笔的,运笔从容不迫,舒展自然。写到 “物不得其平则鸣” 这句时,笔锋突然转变,学着懷素那种 “骤雨旋風” 般的迅猛气势。
而書寫《梓人傳》的時候,又融入了張旭“孤蓬自振” 的那种灵动姿态,字的结构有的地方奇特挺拔,像悬崖上坠落的石头;有的地方笔画连绵不断,又像江河奔涌向前。












但是他的命運卻是有點……,他經人舉薦出任朝廷官職,之後又因張士誠聘任而在張士誠手下当职,張士誠都知道,他偏安一隅并无远志,在元末几大势力之中首先被老朱家灭掉的就是他,朱元璋攻陷平江后,饒介被俘至南京,后被处死。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發表評論 评论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