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星堆“纵目人”后裔在四川?纵目人之子受访称:父亲曾被测DNA
沈睡三千余年的青銅重器重現天日,立即在全球考古學界掀起軒然大波。被譽爲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考古發現之一的三星堆遺址,猶如一把開啓古蜀國神秘之門的金鑰匙,爲後世留下了璀璨奪目的文化瑰寶。1929年春天,廣漢縣農民燕道誠在自家田地挖水渠時,鋤頭意外碰觸到堅硬的玉石器,這個偶然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考古的序幕。然而1934年由華西大學博物館進行的首次科學發掘後,因戰亂等原因陷入長達二十年的停滯,直到1950年代考古工作才重新啓動。這一階段的發掘初步勾勒出三星堆文化遺址的輪廓,出土的青銅人像、玉璋等文物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震驚學界。

随着考古技术的突飞猛进,1980至1990年代展开了持续二十年的系统性发掘。虽然受制于当时文物保护技术的局限,发掘工作不得不时断时续,但2021年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带来了重大突破。在这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出黄金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五百余件稀世珍宝,其中残缺的金面具经复原后展现出惊人的工艺水平,厚度仅0.2毫米却面积巨大,这些发现再稛崦三星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新出土的文物引發學界對古蜀文明起源的深度思考。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造型奇特的青銅人面像:凸出的柱狀眼球、誇張的招風耳、棱角分明的面部輪廓,與常人相貌迥異。特別是那尊寬1.38米的青銅縱目面具,其眼球呈圓柱狀向前突出達16厘米,耳廓向兩側伸展如翼展,這種超現實的造型讓不少學者産生遐想——這些被稱作縱目人的形象,是否暗示著某種特殊族群的存在?
一個耐人尋味的線索在民間流傳:縱目人的後裔就生活在四川劍閣縣。考古人員立即前往調查,在劍閣縣武連鎮找到了79歲的王鶴老人。令人震驚的是,對照照片顯示老人高聳的顴骨、寬大的耳廓與青銅面具的特征高度吻合,只是眼球沒有明顯外凸。王鶴老人回憶道,祖輩口耳相傳說他們是三目人後代,族譜記載其先祖于清康熙年間從湖南經山西輾轉遷居至此,已在當地繁衍生息近三百年。

更早的線索可追溯至1980年,四川省社科院廖永祥副院長在劍閣縣講學時,曾注意到當地居民王守義的面容與青銅人像極爲相似。這個發現當時未被重視,直到2014年研究人員在整理廖老日記時才重新發現。時年89歲的王守義接受了詳細調查,DNA檢測顯示其Y染色體單倍型屬于O3a2c1-M134,與湖南高廟文化遺址人骨基因數據存在關聯。基因分析表明,這一支系可能是約6800年前從湖南遷徙至四川的縱目人後裔。

然而謎團仍未完全解開。根據STR基因分型結果,這類基因型在漢族中分布廣泛,主要集中于湖南至山東的伏羲文化圈區域。考古基因學顯示,劍閣王氏家族的祖先可能源自湖南高廟文化(距今約7800-6600年),該文化出土的鳳鳥紋白陶、八角星紋等與三星堆文化存在明顯承襲關系。但令人困惑的是,高廟文化人群的頭骨特征並未顯示出縱目的生理特點,這一矛盾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2015年,完整的基因研究報告被移交當地政府存檔。如今在劍閣縣,這些有著特殊面容的居民依然延續著古老的血脈,他們活生生的存在爲破解三星堆之謎提供了珍貴線索。每當夕陽西下時,老人們坐在青石板路上閑聊,那些在光影中若隱若現的側臉輪廓,仿佛穿越時空與青銅面具默默對話,訴說著一個綿延數千年的未解之謎。








發表評論 评论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