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前總理喬治·帕潘德裏歐、中國導演陳凱歌、瑞士演員文森特·佩雷斯、英國影視制作人尚塔爾·裏卡茲、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霁翔、歌唱家廖昌永⋯⋯9月13日,來自全球多國的政要、影視名人、文化大家等齊聚“2025金熊貓國際文化論壇”。
该论坛为第二届金熊猫奖的主体活动之一。《每日經濟新聞》记者在活动现场感受到,不同肤色与语言的交流,让“文明共聚 开创未来”的论坛主题愈发鲜活,嘉宾们对文明传承、影像交流与文化创新的探讨,是金熊猫奖背后跨越国界的文化凝聚力。

“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在這場國際文化對話中,中國文化界人士的發言尤爲引人關注。從影四十余年的導演陳凱歌,如何從三星堆、杜甫草堂的蜀地文脈中汲取創作靈感,又爲何強調“技術是工具,人文是靈魂”?曾守護故宮的單霁翔,又以怎樣的案例闡釋“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陳凱歌:技術應是思想的羽翼,而非創作的枷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在“2025金熊貓國際文化論壇”現場,陳凱歌以一句平實而深刻的話,爲這場跨越國界的影像對話定下基調。

“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深耕影壇40余年,陳凱歌對創作有深刻體悟:“一切的藝術創作都是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與面向未來中展開的。”
“向内观,在传统根脉中照见精神的源头。”陈凯歌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艺术创作的深厚根基。从《黄土地》探寻孕育蠠崴的水土,到《霸王别姬》借京剧展现时代与人的命运,再到《长安三万里》《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作品,陈凯歌认为它们都是扎根传统、汲取中华文明营养,才得以沉淀出的优秀作品。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在陳凱歌看來,藝術需向下紮根,吸取營養,才能向上生長。“向外看,需以影像爲橋梁開啓文明的對話。”陳凱歌認爲,現代文明始于對話,文化自信源于開放胸襟與對話勇氣。他拍攝《妖貓傳》時,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共同描摹盛唐夢境,這種合作超越了技術層面,找到了精神文化共鳴。
“金熊猫奖像一座桥梁,让世界各地的影像故事在这里相遇,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看似相似,但也能看到差异。”陈凯歌表示,正如《乔乔的异想世界》《大熊猫 小奇迹》等影片所展现的。当创作者打破认知壁垒,通过镜头走进另一种文化、生活,理解另一种价值观时,“我们才真正让文明的活水开始流动,让世界在更深远处彼此相连,成为一个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陳凱歌坦言,非常喜歡蓉城。“錦繡天府,安逸四川,我深愛這片曆史人文傳統深厚(的土地)。”他說,三星堆、杜甫草堂、金沙太陽神鳥等文化符號,讓四川本身成爲一部偉大的史詩。而各國人士共赴“金熊貓”之約,正是爲了“超越地域、語言、文化的障礙,以文明互鑒的方式,在人類共同的光影長河中彙聚在一起”。
“傳承是根基,交流是事業,而創新則是我們走向未來的唯一路徑。”陳凱歌表示,今天所有人都處于一個技術爆炸的時代,數字特效、虛擬制片、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而來,重塑影視藝術的制作方式。“我認爲技術只是工具,人文方是靈魂。當技術爲我們插上想象翅膀的時候,也需警惕技術過于耀眼的光芒是否會遮蔽故事本身。我始終認爲,技術應是思想的羽翼,而非創作的枷鎖。”
陳凱歌認爲,真正的創新不是對技術的盲目崇拜,而是思索如何運用新工具去講述古老而永恒的、今天的人類故事。
單霁翔:文化遺産不僅屬于一個國家,更屬于整個人類
文化遺産不是標本,而是“活在當下”的生命體。這是單霁翔在“2025金熊貓國際文化論壇”上給出的判斷。
“文化遺産不能僅僅躺在庫房裏,或只出現在展會中,而應該真正活起來,成爲面向今天、引領未來的精神力量。”單霁翔以故宮爲例,進一步講述要打破高牆紅門,把更多文物請出庫房,通過展覽、文創、數字影像等方式,才能讓六百歲的宮殿“可親、可感、可傳播”。
在單霁翔看來,這些做法並非“炫技”,而是讓遺産回歸公共生活的必經之路。

单霁翔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公衆參與是文化遺産創新活力的來源。單霁翔認爲,“文化遺産的命運最終決定于人,它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密切關系”。
良渚古城遺址開放後,人們可以走進古城,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參與水稻收割等活動;年輕人在景德鎮古窯鑽研陶藝,居民守護古井、老牆,這些都是公衆參與文化遺産保護的生動體現。單霁翔表示,目前來自希臘31家博物館的1172件文物正在三星堆博物館舉行展覽,與古蜀面具對視。“今天,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來賓歡聚一堂,正是這一主張的生動見證。”
“金熊貓獎”以多元的包容性展現國際影響力。據悉,本屆金熊貓獎共征集到來自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的5343部作品參評,其中海外作品占比73.2%。
“交流互鑒是消弭隔閡的橋梁。”單霁翔認爲,“我們的文化遺産不僅屬于一個國家,更屬于整個人類。”
也許,當金熊貓獎的舞台燈光熄滅後,觀衆散場,但那些被手機電筒照亮的青銅面具、被短視頻轉發的川劇變臉,仍會持續發酵。因爲,文化遺産一旦活起來,就再也不會回到庫房。
每日經濟新聞







發表評論 评论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