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盲盒熱潮:潮流背后的文化与商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青年群体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我国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939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文化新业态的16个行业小类增速达到12.5%,远高于整体水平。潮玩盲盒Labubu在过去一年里迅速“出圈”,不仅风靡全国,还成为推动青年文创产业和文化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Labubu所属IP系列创收同比增长726.6%,总产值达到30.4亿元,成为《“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显著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生动实践。Labubu现象的出现,再次证明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的强大动能。但当一代青年把潮玩推到文化舞台的中央,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盲盒熱潮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文化心理与商业逻辑?
一、情緒價值被“高估”了嗎?
“在遥远的「古灵镇」平行宇宙中,每当人类产生强烈的情感时,就会诞生一只精灵,例如孤独催生Labubu,贪婪滋长Tycoco……”这是香港艺术家龙家升2009年在绘本《The Monsters》中构建的一个“精怪”世界观。Labubu的设计取材自一种“文化反叛”,甚至,艺术家故意保留9颗尖牙的不完美外观,融合北欧精灵传说与“缺陷美学”,以打破传统萌系玩具的审美框架。
誠然,消費心理學中,這種“醜萌”特質創造了關鍵的反差吸引力。過渡性客體理論解釋了爲什麽“不完美”特征能夠降低心理距離,增強親近感,從而具有這種審美特質的玩偶可以成爲焦慮等負面情緒外化的容器。Z世代青年在某些方面似乎展現了與之匹配的情感需求,例如2024年小紅書平台衍生出“接納不完美”的相關話題閱讀量逾千萬次。進而,大量評論認爲,這種設計哲學契合了Z世代的內心訴求:當Z世代因學業或職場、生活焦慮尋求心理援助時,Labubu獨特的審美與情感象征,能夠成爲他們可以自我情緒消化的“安全基地”,將現實中無法消化的情緒外化。這帶來一種聲音,即Labubu是因爲其對Z世代青年特殊的“情緒價值”而廣受歡迎。但是,筆者的調查發現,情緒價值遠非當前階段年輕人購買Labubu的首要驅動力,“情緒價值”的作用,也許受到高估。筆者進行的訪談表明,近七成受訪者提到購買Labubu的主要原因是“收集和開盲盒的刺激”,過半受訪者提及“社交分享”,而真正強調情感寄托的不足四成。甚至有近一半消費者在不了解Labubu故事背景的情況下選擇購買。由此可見,情感因素雖有影響,但“稀缺性”和“社交屬性”才是驅動青年消費的重要力量。
二、警惕向“時代敘事”的外推
大衆媒體上大量以“情緒價值”“情感消費”等爲標簽的敘事已然一定程度上偏離了事實,更需要警惕的是,“外推”至宏觀的社會結構來豐滿盲盒購買的價值,試圖人造地賦予Labubu某種時代蘊含。
盲盒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日本,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后期,出现了扭蛋机、Hello Kitty的文化市场喷发,同时也出现了“平成一代”,他们成长于经济下行的年代:低欲望、逃避现实、拒绝社交、寻求精神树洞和小确幸是他们的群体标签。对盲盒文化的溯源,和前文所述的,对“情绪树洞”等效用的高估,容易让人将当今中国的盲盒文化潮流类睙嵴本,将对Labubu的偏爱过度解释为Z世代青年面对经济外生波动和不稳定预期的文化表达,从而给这个群体赋予相似的“自我封闭、反叛主流价值、崇尚消极自由”的标签。然而,这并非事实!
信任是衡量上述社会心理的良好指标,“对大多数人具备较高的信任感”是“社会资本”的经典度量。基于此,笔者在自主调查中复现了202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编号E34的问题:“总的来说,你认为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还是你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得不小心谨慎?”相比代表我国平均水平的CGSS数据,笔者的自主调查发现,盲盒玩具的年轻消费者更多选择了“大多数人总是可以信赖”或“大多数人通常可以信赖”的选项。在统计意义上,盲盒消费者睙岖国平均水平更愿意信任他人,展现出积极、浪漫的社会态度。他们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潮流玩具表达自我、寻求新鲜体验。换句话说,中国青年熱衷盲盒,并不是因为封闭,而是因为开放。这场消费熱潮的背后,折射的是年轻一代对“体验感”和“新鲜感”的追求,反映了中国文化市场在需求层次上的升级。
三、“稀缺”與“不確定”:年輕人的“雙重追求”
我們當下需要更多關注盲盒的消費心理驅動力,並以此尋找年輕一代消費者大量購入Labubu等盲盒玩具的動機。盲盒之所以讓人上瘾,很大程度上在于“稀缺性”和“不確定性”的結合。筆者進行的訪談顯示,越是執著于心儀款式的消費者,往往購買次數越多;而那些追求“開盒瞬間的刺激”的青年,也比直接在二手市場買現成款的人投入更多。追求稀缺性代表一個消費者爲了少數心儀的款式而連續購入盲盒直至成功的心理,在經濟理論中,這塑造了一個風險偏好的消費者(風險偏好通常是指決策者偏好高風險高回報選項,即使期望值相同或更低);在不進入二手市場的前提下,筆者認爲對稀缺性的追求會顯著提升盲盒消費者的購買率。通過讓受訪者回答“你剛才買的盲盒裏系列中,有幾個款式讓你覺得值99元或更高?”(大多Labubu系列盲盒玩具統一定價爲99元),筆者獲得了展示消費者稀缺性偏好的數字,這代表其選擇進入市場的心理阈值,這個數字越小,代表風險偏好程度越高。結果表明,風險偏好與年平均購買量正相關。在數量上,消費者選擇購入某系列盲盒所需要的心儀單品數阈值每下降1個,年平均購買量增加2.4次。盲盒購買者對心儀單品越執著,越傾向于低估未抽中的風險,最後擴大消費額度。
值得注意的是,盲盒玩具實際上衍生出了龐大的二手市場。在此情況下,爲什麽年輕消費者依然樂此不疲地湧入“未知的”一級市場?筆者發現對不確定性帶來的刺激和新鮮感本身的偏好,即對體驗效用的追求,同樣解釋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爲。體驗效用指的是行爲經濟學中,決策過程本身的樂趣(如賭博、盲盒)可能超過實際結果效用。數據表明,絕對不願意在二級市場上購買盲盒的消費者年平均購買量比其他消費者多約0.4至0.7倍。這表明,注重體驗效用(享受開盲盒那一刻的刺激感而非現成的産品)的受訪者傾向于買更多盲盒,盲盒消費者會在這種刺激心理的驅使下擁有超過産品價值本身的支付意願,從而加大盲盒消費。實際上,這就是所謂的“體驗效用”——開盲盒的過程本身,比得到玩偶的結果更讓人興奮。正是這種心理,讓許多青年願意爲“未知”付出超出産品本身價值的消費。
四、情緒資本、商業、偶然與必然
總之,在大量評論集中于解構以Labubu爲代表的盲盒經濟的社會文化符號時,筆者的自主調查發現,將盲盒消費簡單視爲青年情緒的“脆弱性”表達並不准確。相反,Z世代青年與Labubu之間的情緒“耦合”更像是一種情緒資本的積累過程:在開盒瞬間的期待與落差、交換中的互動與比較、展示時的成就與歸屬,這些情緒體驗被不斷轉化爲青年群體內部的社交貨幣。然而,若僅停留在情緒層面,則忽視了盲盒之所以能快速傳播的根源。布迪厄意義上的文化消費表明,青年在盲盒中的選擇並不僅僅是玩偶購買,而是對“品味”的實踐與區隔。盲盒商業模式以稀缺性、隨機性和社交性爲核心邏輯,爲青年提供了在“集體歸屬”與“個體獨特”之間往返的空間。
由此,Labubu的“破圈”便不僅是一種偶然的亞文化符號爆紅,而是必然的商業邏輯所孕育出的偶然結果。從吉登斯的“結構化”視角來看,結構性的必然(盲盒商業模式的高度契合青年文化語境)與偶然性的觸發(某一形象與當代青年情緒的意外共振)共同造就了這一“爆款”。因此,Labubu的成功不能單純歸因于其符號魅力,而是商業模式、文化土壤與情緒資本在特定曆史時刻的疊加效應。
五、結語:盲盒勿盲目
文化研究不僅要揭示現象,還要引導青年一代的理性消費。盲盒的“稀缺”終究難以持久,盲目跟風甚至可能帶來投機和攀比的風險。對于青年而言,潮流可以追逐,但更應保持理性。盲盒的價值不在于虛幻的符號,而在于分享與交流的快樂。只有在健康的文化生態中,青年文化消費才能真正煥發活力,青年一代才能真正意義上成長爲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
[作者汪瑞系南京審計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部副教授;呂昊霖系南京審計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部研究助理。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人口機遇、挑戰與政策研究”(課題號:23JZD028)的階段性成果]
汪瑞 吕昊霖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0日 08版







發表評論 评论 (2 個評論)